欢迎访问双林呈祥绫绢官网

湖州双林呈祥绫绢股份有限公司

双林绫绢
绫绢文化
绫绢文化
首页 > 绫绢文化

双林绫绢历史发展

来源:时间:2019-11-10

双林绫绢生产历史非常悠久。据双林附近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的碳化了的绢片测定,双林绫绢生产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。三国时(公元220—280年),湖州隶属东吴,古有“吴绫蜀锦”之称。在南朝的宋代,绫绢已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拳头商品,大批绫绢经由广州等地出口到林邑(越南)、扶南(柬埔寨),以至天竺(印度)、狮子国(斯里兰卡)等南海十多个国家。梁武帝时,双林绫绢生产相当发达。据范文澜《中国通史简编》记载:“梁时商业尤盛”,我国与南海诸国通商,“输入货物多是象牙、犀角、珠玑、琉璃、古具、香料等,中国输出货物多是绫绢、丝绵等”。到唐代绫织物已进入全盛时期,由于它巧妙地运用不同斜纹纺织,互相衬托出花纹,使花形若隐若现,转侧引人,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:异采奇文相隐映,转侧看花花不定”的佳句以高度赞美。从唐代起,双林绫绢且列为贡品,并远销日本等国。元时生产也十分兴旺,当时双林镇上,“有绢庄十座,在普光桥东,每晨入市,肩相摩也”。染绢的皂房则集中在耕坞桥一带,漂洗皂绢,染 黑了桥下的清水,“墨浪潮”即由此得名。从此,双林别称“墨浪”。至明代,朝廷“奏本”专用双林“倪绫”,据《双林镇志》载:“按镇之绫,以东庄倪氏所织者为佳,名为倪绫。盖奏本面绫有二龙,惟倪姓所织龙睛突起有光,他姓不及也。”明嘉靖年间,双林已成为拥有几千家丝绸专业的大镇。清乾隆中叶,镇上开有绢庄二十多家,黄鸿昌等较大,并有一些初具规模的丝绢工场。近代,双林绫绢以1919年至1921年间为鼎盛期,当时有脚踏手拉织机二千多台,年产绫绢二百四十多万米,但到抗日战争时期绫绢生产遭到严重摧残而衰落了,解放前夕,已处于奄奄一息之中。

双林地处杭嘉湖水网地带,历来盛产蚕桑,缫丝业相当发达。绫绢系用纯桑蚕丝制品而成,原料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历史上,绫绢系双林一带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,“原按吾镇女工以织绢为上,习此者多而出息亦巨,机声鸦轧,晓夜不休,古风可朔”。绫绢使用脚踏手拉机织成后,由专门的皂坊染色。现代,双林镇上“多黑坊(染包头绢),胶坊(染五色裱绫)。”这些手工业作坊的染工均系本镇人。印染业相当发达